如果你滿腦子都是人,你是打不過他們的。幾百年前,八旗代表的是精英。無論是麵對蒙古騎兵,還是麵對明朝強大的戚家軍、白幹兵、關寧鐵騎,還是麵對噶廈之戰中的哥薩克,八旗鮮有敗績。隨著滿清入主中原,八旗子弟開始貪圖享樂,整天提著鳥籠,逛茶館,抽鴉片,逛窯子,很快就墮落了。從乾隆中後期到清末,八旗軍逐漸演變為國家獨家扶持的社會救濟組織,失去了基本的戰鬥力。
八旗
溯源八旗,源於金代女真的“敢尋仇”製度,是集社會組織和軍事製度於一體的狩獵組織。女真(滿族人的前身)打獵時射箭,每十人中和一個首領。領頭的叫魯牛·爾真(魯牛的意思是大箭,爾真的是首領的意思),魯牛·爾真相當於狩獵隊的隊長。“三百戶求成,十戶求成”簡單來說就是便於統一領導,共同生活,共同生產,共同戰鬥。
明代中期,生活在東北的女真分為三段,即海西女真、東海女真和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。
明朝萬曆十一年(1583年),努爾哈赤開始以十三副甲胄統一女真諸部。明萬曆十二年(1584年),努爾哈赤將自己的軍隊打上了黑旗,稱之為“黑旗軍”,這也是他的首發隊伍。
四麵主旗頭向右,腹有四朵祥雲,側有四角。四旗龍頭朝左,腹部有三朵祥雲,邊緣有一個三角形。很多文章用圖不正確。
隨著與周邊女真各部的爭鬥,羽翼漸豐,又增加了紅旗軍。原來的黑旗軍交給了弟弟舒爾哈齊,他指揮的新組建的紅旗軍有“兩旗”部。萬曆二十九年(1601年),隨著戰場上的接連勝利,勢力的擴大,人口的增加,努爾哈赤整合各部,建立了黃白紅藍四旗,稱為黃征、正白、鄭弘、正藍,顏色為純色。原來的黑旗軍因為發現黑旗在夜間不容易分辨,就改成了藍旗。萬曆四十三年(1615年),八旗製度建立。除了原有的四麵旗幟外,還增加了四麵鑲嵌黃、白、紅、藍的旗幟。黃白藍鑲紅,紅鑲白,滿清八旗正式成立。
魯牛是女真最早的組織形式,是用於農耕、狩獵和采集甲胄的計算單位。在此基礎上,努爾哈赤進行了重組、發展、擴大和定型,建立了八旗製度。規定:每300人為一牛錄,設置一牛錄,五牛為一釘,設置一釘,五釘為一鼓山,設置一鼓山,鼓山周圍設置副銜梅勒。孤山是滿洲最大的戶口和軍事編製單位。每一個孤山都有特定的旗,所以中文翻譯為“旗”,每一個旗的領袖真的是旗主。旗主類似於“君王”的分封,對自己的旗幟擁有絕對的權力。旗內一切事務,包括軍隊和官員的任免,都由旗主決定。
魯牛不僅是一個社會組織,也是一個戰鬥單位。每個魯牛有300戶人家,每戶人家都有一個壯漢在編《魯牛》。父死子繼,兄死弟繼。壯族人戰時、平時的軍政合一製度,軍民合一,使女真高度緊密結合,全民皆兵,軍隊戰鬥力極強。
女真是漁獵民族,農業生產不是其強項。隨著戰場上的不斷勝利,不僅掠奪了大量物資,還掠奪了很多其他部落的人做奴隸。被掠奪的民眾從事生產,為八旗軍隊提供後勤保障。女真人擅長戰爭和掠奪。勝利越多,俘虜越多。據朝鮮人記載,當年滿清八旗部隊離家外出打仗時,他們的妻兒都興高采烈,因為每次八旗部隊打仗回來,都會繳獲大量戰利品,這些戰利品除了少數上繳的,大部分都會平分給個人。
八旗製度是“軍以旗統,民以旗統,兵出為兵,民入為民”。八旗兵平時打獵放牧,戰時披掛上陣。以八旗為紐帶,把整個社會的軍事、政治、經濟、行政、司法、宗教連接成一個組織嚴密的社會有機體。八旗製度是努爾哈赤的創造,是清朝的核心製度,也是清朝定都北京、占領中原、統一中國、穩定政權的關鍵。
1616年,努爾哈赤建立了以八旗製度為基礎的“大金”政權,史稱“後金”,有別於宋朝的金國。後金所轄之人皆在旗內,稱旗民,亦稱旗內之人。因為所有的滿族人(女真人)都在其旗下,所以說所有的滿族人都是滿族人,但並不是所有的滿族人都是滿族人。
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
金九年(1624年),努爾哈赤將征服的蒙古人編為五“魯牛”,隸屬滿清八旗。
天聰三年(1629年),皇太極將蒙古五牛錄擴大為兩個蒙古旗,稱為左右二營。
天聰九年(1635年),皇太極征服察哈爾蒙古後,大規模地整理編輯了大量的蒙古壯丁,正式編入蒙古八旗,旗製與滿洲國相同。此時,蒙古八旗出現了。
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後,大量漢人被擄為奴,編入滿洲八旗。為了擴大兵源,從做奴隸的漢人中抽調了一些壯丁(規定每20人要抽調一名士兵),所需的馬裝備由20名漢人共同購買。壯士家庭是漢軍家庭,對漢軍家庭有優待。
漢軍旗幟的出現和一個事件有關。天聰七年(1633年)二月,毛因違抗命令被袁崇煥處死,其部下孔有德、耿率軍從山東鄧州至遼東赴後金。皇太極對此非常重視。為了區別於滿洲八旗,和耿的人馬用的是帶皂的白旗,即黑邊白旗,由皇太極直接統轄。同年,皇太極下令,隸屬於滿清八旗的漢族壯丁,每十個中選一個,組成漢軍的一麵旗幟。
1636年,皇太極將後金改為“大清”,國號崇德。崇德二年(1637年),漢軍旗分為兩麵旗,旗色為深藍色。崇德四年分兩旗,官兵四旗。崇德七年(1642年)正式擴編為漢軍八旗,與滿洲八旗同色。其成員都是旗手,也稱為漢軍旗手。
至此,八旗組織已經完成,由三個部分和二十四麵旗組成。八旗的每一麵旗都包括滿洲、蒙古和漢軍。所以應該說旗人是由滿、蒙、漢民族組成的,但不能說旗人都是滿人。
八旗建製
原則上每戶300頭牛記錄,每旗轄25頭牛記錄。事實上,各旗所轄的牛數記錄和牛數記錄時有變化。清入關後,牛錄逐漸被以100-300人為“輔助”的單位所取代,成為固定模式,但旗製不變。
努爾哈赤建國初期,黃征旗有45個牛錄,鑲黃旗有20個牛錄,女真還是黃色的,所以兩個黃旗都是努爾哈赤親自掛帥;《紅旗》有二十五牛記,《紅旗》有二十六牛記,為首的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戴珊和戴珊的長子嶽托;藍旗二十一名魯牛由努爾哈赤之子芒古爾泰率領,鑲嵌藍旗的有三十三名魯牛。他們原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成員,想獨立,因爭權被處死,後由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率領。白旗二十五牛錄由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領銜,十五牛錄鑲嵌白旗。他們由長子胡穎領導,他因爭權奪利而被處死,後來又由胡穎的兒子杜杜領導。除了努爾哈赤自收兩旗,兩孫各收一旗外,其餘四旗主都是“四貝勒”,即大貝勒戴珊、二貝勒阿敏、三貝勒芒格台、四貝勒皇太極。
皇太極成為先王可汗後,為了鞏固自己的汗權,采取了一係列措施,重新洗牌。一是將自己掌握的兩白旗顏色(此時皇太極之子豪格取代杜,成為鑲白旗旗主)與兩黃旗旗色對調,親自統領黃旗,其子豪格統領鑲黃旗旗;努爾哈赤的大老婆阿巴海所生的三個兒子(此時年紀尚小),多爾袞和阿濟格共同統領白旗,多多統領白旗;後來皇太極采取了設置藍旗的行動,囚禁了阿敏,並讓阿敏的弟弟、同樣與皇太極關係密切的吉爾哈朗接任設置藍旗的旗主,從而達到有效控製;但皇太極更狠,想找個罪名剝奪他和碩貝勒的稱號。在隨後的一兩年裏,鄭旗主芒古爾泰和他的弟弟德格突然去世,皇太極把鄭收歸己有。
慈禧太後將原來的黃藍兩麵旗混合重組,親自統領黃黃兩麵旗,黃旗成為八旗之首。正藍旗旗主的位置交給了兒子霍格,從而形成了上三旗(黃黃藍)和下五旗(白、白、紅、紅、藍)的區分。
皇太極死後,順治皇帝繼位,多爾袞掌管攝政,於是踢出藍旗,將麾下的白旗抬入“上三旗”,一直延續到滿清滅亡。
屬於“上三旗”和“下五旗”的人,待遇沒有明顯差別。滿清入主中原,定都北京後,將內城漢人全部驅逐,將北京內城分為八個區域,分別由八旗把守,而紫禁城的禁門則由上三旗把守。因此,擔任禁衛軍內大臣的官員必須來自上三旗。
清軍入關前,八旗的軍事實力已經很強了:入關前,滿洲有309名助戰員,18名助戰員。蒙古有117名助理,半數有5名助理;漢軍率領157,半數率領5。巴曼、蒙古族、漢左共583人,半數28人。明末清初,冷熱兵器交替,火器不夠先進,威力不夠大。20.8萬旗的軍隊,幾乎全是裝甲騎兵,善騎射,戰鬥力遠超200萬步兵。再加上八旗軍隊的掠奪性質,戰鬥意誌頑強,李闖王的農民軍是烏合之眾,打不了硬仗,越弱越慘。然而,明朝的政治腐敗導致將軍們妄自尊大,精英關寧戰士跟隨吳三桂投靠滿清。山海關一開,局麵一發不可收拾。
清初,出於統一全國的戰爭需要和平定各地反清鬥爭的需要,滿洲八旗迅速發展起來:
黃旗有92個副都督,2個半副都督,約有3萬兵馬,人口15萬。黃旗有84個副領,2個半副領,有2.6萬兵馬,人口13萬。白旗輔助86人,兵馬2.6萬,人口13萬。白旗下有副將84人,兵馬2.6萬,人口13萬。藍旗有83個副將,11個半副將,2.6萬兵馬,13萬人口。藍旗之下,有87名助將,1名半助將,兵馬2.7萬,人口13.5萬。紅旗有七十四名助戰員,兩萬三千兵馬,人口十一萬五千。紅旗有86個助手,2.6萬兵馬,13萬人口。
蒙古八旗在順治增加了11個助領,康熙增加了76個,雍正(1724年)增加了204個。至於漢朝的八旗,順治十五年,漢軍有206個副將,三個半副將。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,人數增至258人,副組長1人。雍正十二年定製為270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漢軍副將減少到266人。之後就再也不會變了。
清朝入主中原後,八旗軍進駐北京,按五行。“兩麵黃旗在正北,土勝於水。兩白旗正東,金勝林。兩麵紅旗正西,火勝金。兩藍旗正南,水勝於火。這部分八旗軍以滿洲八旗為主,稱為旅八旗,實際上就是禁軍。順治時有8萬人左右,乾隆時有10萬人,晚清時有12萬人。為了適應統治的需要,八旗駐紮在各個戰略要地。駐防士兵2000餘人,將軍1人,滿清王子或親信大臣1人,副總司令1人。到清朝末年,八旗駐兵已達12萬左右。但是,此時的八旗已經和早期的八旗不可同日而語。
在滿、蒙、漢八旗中,隻有滿族八旗有旗主。旗是獨立的、私有的,旗主起初權力很大,對皇權構成威脅。後來滿清朝廷開始削弱旗主的權力,旗主逐漸被“封號”,心安理得地做了他的貝勒王子,成為一種身份象征。
順治十七年(1660年),為與時俱進,皇帝下詔,孤山二鎮滿語仍叫孤山二鎮,漢語叫都統,副都統在樂美張靜,參禮在加拉張靜(二鎮),助領在魯牛張靜。
都統(從一等起)和副都統(從二等起)不世襲,由皇帝臨時任命。參與(積極主義)不是世襲的,在這麵旗幟裏補充。左(鄭思品)多為世襲之職,負責一個牛記的事務,掌管他的戶籍、田宅、軍籍、訴訟。
作為滿蒙漢軍隊的最高統帥,都是上馬下馬管理百姓,掌管戶籍、教育、爵位繼承、生產勞動、軍事訓練等一切事務,權力極大,相當於總督 武將的級別。隨著滿清建省,總督、巡撫承擔起管理漢人土地的責任,總司令隻是設法將一畝地分成三份,類似於現在的生產建設兵團 陸軍司令。
文章來源於網絡侵權聯係刪除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